放学后别催孩子写作业,先花20分钟做这5件事,比催100次更管用
昨晚去邻居家,看到她正一边辅导作业一边骂孩子。老公一边劝她对孩子多些耐心,一边走到房间,亲自辅导作业。没想到,朋友刚坐下跟我聊了几句,她老公就咆哮起来,没过几分钟就传来孩子的哭声。她老公灰头土脸地走出来说:「一个字写了擦,擦了写,十分钟都写不好一个字,不揍他一顿不解气!」十分钟就想写好一个字?你太高估一年级学生的写字速度了。
我女儿刚上小学时,两个小时写了5个字,气得我心肝脾胃肾各种疼。孩子拖拉、磨蹭、写作业慢,已成为当代社会的「时代疾病」。调查显示:全国近76%的家庭曾因写作业问题产生过矛盾,80%的家长在辅导作业的时候想打孩子。有人因为辅导作业诱发心梗,有人血压飙升,还有家长因为太气愤拍桌子而导致手骨骨折。可是,为什么有些孩子一放学就写作业,却一直写写写写……到深夜,还写不完呢?其实,放学后先别急着催孩子写作业,先花20分钟做这5件事,才能事半功倍。
朋友说,她接孩子时随口问了一句:「你作业写完了吗?」小姑娘就炸毛了:「你为什么不先问问我在学校过得好不好?作业比我还重要吗?」「作业写完了吗?」大概是所有小学生都听过的灵魂拷问。人民日报调查发现:孩子最不喜欢的五句话,第一句便是:快去学习/快写作业。上小学后,孩子课业越来越重,学习压力越来越大,家人的关爱也许是孩子唯一的慰藉。所以放学后,我们可以先花几分钟跟孩子聊聊天,谈谈心。比如问问孩子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,让他在倾诉中感受到家人的关爱。或者问问他有什么好的表现,及时肯定他的进步,让孩子在鼓励中增强自信。或者问问他是否有不懂的地方、是否需要帮忙,让他在描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省,不断进步。妈妈问他:你考虑一下,是要先写作业,还是要先吃点东西?因为之前被教育过「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写作业」,孩子便说:先写作业!他一会儿问妈妈「我们晚饭吃什么呀」,一会儿又自我安慰「今天我要吃两大碗。」最后,他一边吃零食一边写作业,平常一个小时就完成,七点多还没写完。
科学研究表明:大脑是最耗能的器官,人在饥饿状态下,注意力是无法集中的。让孩子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,他才不至于在饥饿的状态下,心不在焉地写作业。
我们可以提前给孩子准备一些体积小、营养价值高的零食,比如水果、酸奶、奶酪、坚果、饼干等,既能帮助孩子补充能量,又不至于让他吃太撑。需要注意的是,不要因为孩子饿了就马上做晚饭给他吃。一是因为做饭耗时长,二是饭后人体血液集中在胃部而非大脑,孩子容易犯困,写作业效率反而不高。因为他要求孩子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再写作业,并硬性规定「没玩够2小时,不准写作业。哪怕是下雨天,阳台远眺也行。」撇开陪伴不说,仅「运动>写作业」这个认知,就很有远见。脑科学家洪兰认为,运动时,大脑会产生三种神经传导物质:多巴胺、血清张素和正肾上腺素,这些物质有助于神经元连接,促进大脑发育。还有研究发现,爱运动的孩子,自控能力比疏于运动的孩子高50%。马云也说过:「孩子放学回家最应该做的是什么?是多做运动,多搞艺术。」因为未来机器会取代很多传统职业,孩子未来更需要创意。
放学后,与其逼着孩子心不在焉地写作业,不如给他5~10分钟时间活动一下。比如可以让他做个俯卧撑、仰卧起坐,或者跳跳绳,让孩子紧绷了一天的神经稍作放松。我一个朋友的女儿,每天放学后先跳绳10分钟,各种跳法换着来,跳累了,坐下喝喝水,然后才开始写作业。网上看到一位妈妈,每天放学后先带儿子去小区的健身器材处逗留几分钟,让儿子在双杠上玩一会儿,然后再回去写作业。
孩子在学校一整天,大脑已经塞满了加减乘除,适当活动能帮孩子换换大脑,舒缓一下紧张神经,用活动后的一身朝气来面对作业,效果也许更佳。综艺《放学后》中的小肯,做作业特别慢,原因就在于他的书桌设在客厅。开始写作业了,他只想做应用题不想做口算,妈妈就恼了。母子俩刚争辩了几句,在沙发上玩手机的姥爷赶紧出来缓和气氛,爷孙三代一番唇枪舌战,颇为热闹。好不容易安静下来,姥姥又拿着纸和鼻药过来了,坚持让小肯用一下药再学习。妈妈觉得姥姥有点干扰,姥姥说:「一下子就完了,半分钟的事……」就算大家不吵了,小肯也很难安静下来。因为客厅是个公共区域,书桌周围不时有人走动。
一会儿是姥爷在扫地,一会儿是姥姥和妈妈轮番进出厨房。而且只要他们经过客厅,就过来「关心关心」小肯。小肯一边写作业,一边不时跟这个搭腔、跟那个搭个讪。一个小时过去了,他连一篇课文都没读完。成长观察员王琳说:「一定要让孩子有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,就没有那么多人去打搅他,让他分散他的注意力。」孩子自控能力不足,一个整洁安静的独立空间,是他专心写作业的必要条件。进入小学后,我们就要为孩子专门劈出来一个独立的学习区了,周围最好不要有电视、沙发等干扰。家长最好也不要玩手机、看电视等娱乐活动,就算声音吵不到孩子,但潜在的诱惑也会让孩子分心。儿子写作业时,她像一个监工一样,坐在旁边死死盯着。儿子长大后却说:「妈妈,你陪在我身边做作业的那段日子,就是我的噩梦啊。」
目不转睛地监督孩子写作业,家长累,对孩子也是一种干扰。被盯着的孩子,往往紧张兮兮的,总担心这里写错了会挨骂,那里没写好会挨批,注意力都用来看家长脸色了,而不在写作业上。如果家长还在旁边不时地催促、纠正,孩子慢慢就会在情绪上与家长对立,事情开始走向恶性循环。
而是在孩子遇到难题时,家长随叫随到,完成作业后,家长及时检查。教育学者尹建莉说:「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,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,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;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,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。」实现「写作业自由」的孩子,才能实现自我管理、自我约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