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10句话,对孩子的伤害最大!
“爱之深,责之切”,我们当父母的说的有些话虽然出发点是好的,但是一说出口,却像根根尖刺深深扎进孩子的心底,留下终身无法痊愈的伤疤。
尤其是碰上最近开学,事情又多又杂,在高压下,原本孩子犯的尚能容忍的小错,如今却很容易让我们气急败坏。当孩子的行为不如己愿时,我们很容易说出一些口不择言的话。以下是最伤孩子心的十句话,提醒父母们嘴下留情。不管再怎么生气,或者仅仅是开玩笑,都不要对孩子说这样的话。特别是最近开学了,父母们都少不了给自家孩子置办开学装备,小到笔和本子,大到手机和笔记本电脑,因价位选择而产生的亲子矛盾在近期显得尤其尖锐。但一味地在孩子面前说穷,给他灌输不恰当的金钱观,长大后要么过分苛责自己,要么过于爱慕虚荣。更妥当的做法是,坦诚地告诉你的孩子:虽然我们家不富裕,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,不断努力,生活会越来越好的。比物质贫穷更可怕的,是用贫穷的思维禁锢孩子的一生。多少父母自己缺乏努力和尝试,生活在拧巴和仇富里,还把这种无能和戾气撒到孩子身上,让孩子生活在负罪感里。“我说不行就是不行”,这一招确实有效,孩子听过之后十有八九不会再“反驳”。但,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此信服,暂时的沉默会在一次次累计之后,形成更强烈的反抗。 惧怕不等于信服,口服不等于心服,家长的威信不应该用在逼孩子就范上。要尊重孩子的选择,遇到分歧时多跟孩子商量,而不是简单粗暴地“一言拒之”。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学习好,早起早睡抢着做家务,天天看书从不玩游戏。 这些气话,在焦灼无望的时候,从父母嘴里说出来,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儿。这世间多少事,都是一时逞快容易,再想收回来就难了。长此以往,孩子从父母那里长期感受到否定和打击,便在心里埋下了自卑、缺爱的种子。其实,孩子犯错时,家长首先要反省的,是自己有没有教育到,或孩子故意做错事,以此来引起家长的关注和重视。而不是用言语数落或暴力的方式,给孩子贴上标签,再把他往不归路上推一把。我们种一盆花,发现它长得慢或叶子黄了,会想到是不是光照不足,浇水不够的原因。我们养育一个孩子,遇到问题时却惯于责问,而极少反省。不怕父母是为了激励孩子说这句话,就怕孩子会信以为真。永远不要对孩子说“你不行的”,赏识和信任才是他突破自己的动力所在。有些爸妈一听孩子哭,就心烦意乱,立马阻止,尤其是一些男孩的父母认为,男孩子哭,是缺少男子汉气概的表现,所以坚决不允许孩子哭,甚至告诉孩子:哭很丢脸。 殊不知,让孩子成为男子汉,并不是靠压抑他的情绪就能实现,学会让他认识到必须坚强、有担当才是最紧要的。孩子年龄小,不懂得如何调节情绪,想哭就让他哭会吧,总比有委屈总是憋在心里好。父母可以耐心等孩子哭完后再跟他讲道理,请注意,别在孩子哭的兴头上讲,因为这时候孩子是听不进去的;也别为了不让孩子哭而妥协,这会让孩子以后拿哭做杀手锏来达到目的。“早就告诉过你,你非不听”,这句看似提醒的话,其实是让自己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,忽视了孩子最真实的情绪。它除了彰显父母的“高明”外,对解决孩子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帮助。孩子的成长本就是犯错的过程,与其抱怨孩子不听劝,不如引导孩子,如何坦诚面对已经造成的后果。毕竟,再好的道理,也抵不过孩子自己去亲身经历,只有体验过,才能深入孩子的心。孩子不是父母的提线木偶,未来的路,终究要靠孩子亲自来走。有些爸妈总忽视孩子的优点,放大他的缺点,孩子做错事,指出来就好啊,不要说反话讽刺孩子,伤害他的自尊心。
其实,多想想孩子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,帮他改正,即使避免不了跟孩子争论,也好过不明就理,一错再错!犯了错,改了就好了嘛!熊孩子有的时候确实让人抓狂,有些父母会忍不住对孩子说一些狠话,例如,“你要是不听话,就不要你了”。父母对孩子说狠的话,孩子有时候会当真,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。另外,孩子虽然年纪小,但是他们也是有自尊心的。父母肆无忌惮的谩骂,会把孩子的自尊水平降到最低。这样的孩子容易没有自信,形成讨好型人格。
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,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,一言一行都要慎重。孩子还小的时候,调皮捣蛋是常有的事。有些家长在孩子不好管的时候,就会说,你再不听话,我就不要你了。这样的话,父母说的时候可能漫不经心,但是对孩子的伤害却是非常大的。孩子小的时候,父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。所以“父母不要你”了,对孩子来说,是非常可怕的事情。父母经常吓唬孩子说,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。强烈的刺激会使孩子精神紧张,容易使孩子形成胆小、懦弱的性格。此外,用这种话吓唬孩子,也会导致孩子长大以后,人际交往困难,对人缺乏信任。在我印象中,小时候我妈经常拿这句话说我弟。尤其是在商店里,他想买啥啥啥被我妈拒绝,而气鼓鼓要落泪的时候。我妈拿这句话堵完他,他更是羞愧难当,既红了眼眶,又红了面颊。
其实,父母原本可以和孩子成为朋友的。别让这些“刀子”伤了孩子的心,这种话,千万别再对孩子说了!“妈妈辞了工作都是为了你,你还不好好反省,就知道玩……”
这种抱怨多了,孩子不仅会不上进,还会因为自己给妈妈添了这么多烦恼,变得自责乃至自卑。有人说,父母在孩子面前抱怨,就好比让孩子闻二手烟,孩子不得不把这些负面情绪吸入自己的身体,同时潜移默化地被影响。中国式家庭,总喜欢把“亲”与“子”捆绑得太紧,忽略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。这样的“爱”太沉重,有时会让子女不堪重负。别用爱的名义,肆意地入侵孩子的世界,无视孩子的意愿,试图掌控孩子的人生。这样的“爱”未免太过沉重,孩子的自我意愿被忽视了,又如何谈得上是“爱”呢?“父母是原件,孩子是复印件,复印件出了问题,原件也有一定的责任。”无数的话语告诉我们,父母的言行举止,时刻在影响、教育着孩子!教育的力量,往往藏在日常生活中最不经意的细节里。父母的一句口头禅,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生的影响。我们能做的,是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引导和陪伴。此外,言传身教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方法。孩子们可能不会好好听大人的话,但大人做什么,孩子就会学什么。又开学了,在新学期学着做个更好的父母吧,正如孩子,也在学着做个好孩子。